找回密码
查看: 1852|回复: 1

与基督同死同活:一个由十字架而来的“生命模型”(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2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想加入

x
与基督同死同活:
一个由十字架而来的“生命模型”
——罗马书第6章释义(下)
■ 李信源
【编者按】我们在上一期已经刊登了这篇文章的上半部分。我们持续地刊出这类“难读”的文章,正像有读者所指出的那样,有一点“逆流而上”的意图。我们呼吁回归圣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求圣经(神的话语)的“原真意义”。因此,我们发表这篇文章,目的有二:(1)以示对原文释经的提倡;(2)也鼓励有心追求的弟兄姊妹,回到对这类释经文章的耐心与冷静的阅读中。
六、两个主人和两类奴仆(15-20)
【第15节】这却怎么样呢?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吗?断乎不可(Τί οὖν; ἁµαρτήσωµεν ὅτι οὐκ ἐσµὲν ὑπὸ νόµον ἀλλὰ ὑπὸ χάριν; µὴ γένοιτο.)。
这一节的“这却怎么样呢?”(Τί οὖν;),和6章1节的“这样,怎么说呢?  ”(Τί οὖν ἐροῦµεν;)有相同的功用,即在较浅的层面上揭露一个错误的推论,再予以断然否定;然后从较深的层面上带出正确的答案(参第1节注释)。虽然功用相同,“但这两节所对付之错误的推论却不一样”(Cranfield卷上453)。6章1节所揭露的错谬推论是,“既然我们的罪越多,神的恩典就越多,那么,让我们继续过犯罪的生活,以致使神有更多的恩典吧!”保罗知道,照着5章20节下半 “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的说法,有人必会如此推论。对这种可能的推论,保罗用 “断乎不可”来断然否定。15节所揭露的推论,来自于对14节下—“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之真理的扭曲。这扭曲真理的人可能会说,“既然我们不在律法的权势之下,乃是在神恩典的覆庇之下,我们也许可以犯罪了吧!—神的恩典对罪不能网开一面吗?”同样,保罗用反问句回答了这种推论:“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吗?”然后再用“ 断乎不可”来表明其否定这种错谬推论的彻底性。
这节经文中的主要动词 ἁµαρτήσωµεν(可以犯罪),是 ἁµαρτάνω 的不定过去式主动态虚拟语气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按原文顺序,这句话可译作:“我们可以犯罪,因为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是吗?”
然而使徒保罗并非简单地用“断乎不可”结束人们因扭曲真理而有的错误推论;相反,他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他经过对两个主人、两类奴仆、两种结果之比较而得出的强有力的结论中,使启示之真理显出其自身的力量。
【第16节】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  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οὐκ οἴδατε ὅτι ᾧ παριστάνετε ἑαυτοὺς δούλους εἰς ὑπακοήν, δοῦλοί ἐστε ᾧ ὑπακούετε, ἤτοι ἁµαρτίας εἰς θάνατον ἢ ὑπακοῆς εἰς δικαιοσύνην;)。
对于以“岂不晓得”(οὐκ οἴδατε ὅτι,你们岂不知)引出的修辞性问句,发问者并没有期待听见的人必须作答;他只是希望借着所提的问题,引出他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内容。实际上,这一整节都是用“岂不晓得”提出的问题(中文和合本把“?”放在上半节之后,容易使我们忽略这一点)。这节经文更合乎原文的做法,是把“?”放在这节经文的最后面: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吗?
这是一个由“岂不知”引出的包含常识和启示性真理的问句,不能想当然地把οὐκ οἴδατε ὅτι译作“你们当然知道”(如“现代中文译本”。冯荫坤教授似乎赞成这种译法,参氏着《罗马书注释》卷二,283页)。读者可能知道常识(如奴隶要顺从他的主人),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因为这个属灵的真理是启示性的,而不是从常识中推导出来的。根据15节保罗对一个错误推论的反驳,显然有人并不“晓得”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要表明的真理(即“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但根据17节保罗为罗马信徒的“顺服”而有的感恩,罗马信徒显然已经“晓得”其中的真理。
“献上自己作奴仆”的“献”,在13节以命令语气出现过两次,“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παριστάνετε)罪……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παραστήσατε)神” 。本节的“献上”(παριστάνετε)是现在式陈述语气,表述的是一个常识:你把自己甘心顺服地献给某人作奴仆,对你所顺服的某人来说,你就是他的奴仆了。保罗的目的是用这个一般性的常识,带出一个“致命的”信仰原则:“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ἤτοι ἁµαρτίας εἰς θάνατον ἢ ὑπακοῆς εἰς δικαιοσύνην)。换句话说,要“献上”自己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且导致两种结果。
在“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这句话中,“罪”(ἁµαρτίας)和“顺命”(ὑπακοῆς)相对, “死”(θάνατον)和“义”(δικαιοσύνην)相对。这里的“死”是指永死,“义”是指“称义得生命”(18节)。“罪”仍然是前面所说的那个“作王”、“作主”的罪恶权势。但和“罪”相对的“顺命”是指什么呢?从16节上半节的“顺服”(ὑπακοήν)可以看出,奴仆的本质特征就是“顺服(命)”(“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这里再说“作顺命的奴仆”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出“顺命”一词特定的含义。既然与“罪”相对,就不难看出此处的“顺命”,是指着5﹕19中“一人的顺从”中的“顺从”(τῆς ὑπακοῆς)说的( “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因亚当一人的悖逆,罪被带进世界,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耶稣一人的顺从,将义带进世界,众人因着信也成为义了。人若依然作罪的奴仆,结局就是死;若作那有顺从之性情的耶稣基督的奴仆,就必称义得生命了。“顺命的奴仆”,即在拥有基督顺从之性情的层面上作神的奴仆。
【第17节】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χάρις δὲ τῷ θεῷ ὅτι ἦτε δοῦλοι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ὑπηκούσατε δὲ ἐκ καρδίας εἰς ὃν παρεδόθητε τύπον διδαχῆς,);
这节经文可直译作:“但是感谢神,虽然你们(从前一直)是罪的奴仆,然而(现今)你们却从心里顺服了你们所被交付的那教训的模范。”从句法结构上看,“你们(从前一直)是罪的奴仆”与“然而(现今)你们却……”是由δὲ(然而)连结的两个并列句,但从逻辑关系上看,则必须把前一个句子译作让步从句(a concessive clause):“虽然你们是……”。因为保罗为之感谢的内容,不可能包括“你们是罪的奴仆”;保罗是为罗马信徒现今生命形态的变化而感恩(参Cranfield卷上455页)。“你们从前作”,原文只有一个动词ἦτε,是εἰµί(是)的未完成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形式,因此可译作“你们从前一直是”。“现今(你们)顺服了”(ὑπηκούσατε,动词ὑπακούω的不定过去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形式):不定过去式表明,“顺服”这个举动在“你们还是罪的奴仆”时发生了。你们“是”罪的奴仆的状态,被“顺服”这个动作所切断,所改变了。
在16节讲过“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这样的真理之后,保罗想到基督的福音在罗马信徒生命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禁不住将感谢归与神。在1章8节,他为罗马信徒的“信德”而感谢神;这里,他为他们“从心里顺服了……道理的模范”感谢神。按照从16节所得的信息,我们期待着保罗在说过“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之后,接下来会说“现今却作了顺命的奴仆”;然而他却说了一句比较难理解的话—“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这句话是理解这节经文的关键,但也成了解经的难点。
要理解“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ὑπηκούσατε δὲ ἐκ καρδίας εἰς ὃν παρεδόθητε τύπον διδαχῆς)这句话,需要注意以下5点:(1)主要动词“顺服”(ὑπηκούσατε)表明,这句话没有离开“主人-奴仆”这个话题。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奴仆的本质特征就是“顺服”。(2)“道理的模范”在此处是罗马信徒“顺服”的对象,他取代“罪”而成了罗马信徒新的“主人”(使用拟人化手法是罗马书的一个特点,第6章尤其突出)。“你们现今顺服了……道理的模范”就好像是说“你们现今作了‘道理的模范’的奴仆”。(3)动词 παρεδόθητε(παραδίδωµι 的不定过去式被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形式),不能译作 “所传给你们”(和合本大概受了KJV的影响),而应译作“你们被交付给……”。意思是,你们“被交付给”一个新的“主人”,就是“道理的模范”;你们作了“道理的模范”的奴仆,并甘心情愿地“顺服”这个新“主人”。(4)在“你们被交付给”一个新主人的这件事情上,神是那位“交付者”,正如他是把人从“罪”的奴役下释放出来的 “释放者”—“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歌罗西书1:13-14)。正因为这一切都是神主动的作为, 所以保罗在本节开始说,“感谢归与神”(χάρις δὲ τῷ θεῷ)。(5)“道理的模范” (τύπον διδαχῆς,或作“教义的规范”、  教训的模型”),从整体上讲,必定是指以福音为中心的真理规范,它可以彻底改变人的生命形态,重新模塑人的生命样式。从这节经文的上下文来看,则是指着与基督同死同活的教训说的(与基督同死同活就是这个 “教训的模型”;“顺服”这个“模型”,就是愿意与基督同死同活)。因着与基督同死同活,以至于在生命形态上成了“顺命的奴仆”,就有了基督顺服的性情,可以“从心里顺服……道理的模范”。 “从心里顺服”,即全心全意地、甘心情愿地顺服(这是一种因信而有的“顺服”,参罗1:5)。 “顺服” 真理, 就从 “罪” 的奴役下被释放,“你们应当认识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第18节】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δὲ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ἐδουλώθη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18节是对17节的补充说明,仍然是保罗“感谢神”的原因。这节经文可直译作:“然而当你们从罪中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就(使你们)作了义的奴仆。”这句话几乎可以看作是基督徒之“自由”的定义(更完整的定义在本章22-23节)。
“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δὲ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即从“罪”的暴虐统治下被解放出来,不再作他的奴隶。分词ερωθέντες(ἐλευθερόω的不定过去式被动态分词主格复数阳性形式),和介词短语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从罪里)连用,意思是“当从罪里被释放出来之后”。这个被动语态的分词表明,把我们从罪里释放出来的“释放者”,正是保罗所感谢的那位神。我们被神从罪中释放,是因为:(1)神的儿子在十字架上征服了罪的权势,罪在我们身上“作王”的僭越之权被剥夺了;(2)神设计了一个与基督同死同活的“生命模型”(“道理的模范”),只要我们甘心情愿地接受这个“模型”的塑造,我们就得享基督所赐的自由,不再被“奴仆的轭”所辖制。
“就作了义的奴仆”(ἐδουλώθη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当神把“你们”从罪中释放出来,“就叫你们作了义的奴仆”(动词ἐδουλώθητε为不定过去式被动语态,所以不是人“主动”作了义的奴仆)。在“作罪的奴仆”和“作义的奴仆”之间,并没有第三种选择(这是16节的意思,虽然那里用“顺命的奴仆”与“罪的奴仆”相对)。正是为了使我们成为“义的奴仆”,神才将我们从  “罪”的奴役下释放出来的。
“义”(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在这里无疑是指“神的义”(见1:17注释—基本上,这里的“义”是指,由神而来、因信加给人的义。这“义”既然是从福音中“被显明”或“被启示”出来,而福音的中心就是神的儿子;那么,“神的义”,说到底,就是那位钉十字架的基督,因为“你们得在基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δικαιοσύνη)、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1:30-31)。
若将这里的“义”只是看作道德伦理层面上“义”(Cranfield持此看法。参氏着《罗马书注释》卷上,458页),显然削弱了它的意义。“神的义”一旦在人生命中作王,人一旦因信进入基督的救恩,且经历同死同活之“生命模型”的模塑,他在一举一动上就必有新生的样式。这“新生的样式”(即新生命的表现)才是道德伦理层面的内容。这是“靠着耶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πεπληρωµένοι καρπὸ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τὸν διὰ Ἰησοῦ Χριστοῦ,腓立比书1:11)。好树结好果子;但不能在树和果子之间划等号。
【第19节】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ἀνθρώπινον λέγω διὰ τὴν ἀσθένειαν τῆς σαρκὸς ὑµῶν. ὥσπερ γὰρ παρεστήσατε τὰ µέλη ὑµῶν δοῦλα τῇ ἀκαθαρσίᾳ καὶ τῇ ἀνοµίᾳ εἰς τὴν ἀνοµίαν, οὕτως νῦν παραστήσατε τὰ µέλη ὑµῶν δοῦλα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
“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ἀνθρώπινον λέγω διὰ τὴν ἀσθένειαν τῆς σαρκὸς ὑµῶν),是紧跟在18节后的插入语。“肉体的软弱”并非是贬义的说法,而是说活在肉身中的罗马信徒,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在面对保罗所讲的这些深刻的属灵道理时,未必能够真正理解;所以保罗就“照人的常话”,以人所熟悉的事物(如奴仆与主人的关系—这是罗马人一听就明白的)作比喻,来对他们讲明真理。Cranfield认为,保罗插进这句话是为向他的读者“致歉”(见氏着,卷上,458页;冯荫坤卷二301页脚注3也列举了其他一些认为此处是“道歉”的解经家)。这是对保罗的曲解。如果保罗果真觉得自己在此处用奴隶的象征来描述信徒与“义”的关系是inadequate(不合适的),unworthy(不足取的)和 misleading(误导人的)—这三个字是Cranfield原来使用的字(参英文版,Vol. I,p.325),那么,他从一开初称自己为基督的“奴仆”,就已经不合适了。但保罗并没有这种想法。
“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ὥσπερ γὰρ παρεστήσατε τὰ µέλη ὑµῶν δοῦλα τῇ ἀκαθαρσίᾳ καὶ τῇ ἀνοµίᾳ εἰς τὴν ἀνοµίαν,):19节下半部分一方面重述了13节已经表达的思想,一方面又使这个思想更具体与深入。 “献给” (παρεστήσατε),是动词παρίστηµι或παριστάνω的不定过去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表明“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是他们过去的生命形态,但现在已经结束了。“不洁”(ἀκαθαρσίᾳ)一词曾出现在罗1:24(“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ἐν ταῖς ἐπιθυµίαις τῶν καρδιῶν αὐτῶν εἰς ἀκαθαρσίαν),“污秽的事”,泛指性行为上的各种犯罪。这里的“不洁”带有定冠词(τῇ),是指罪性以“肢体”为“器具”所成就的各种恶行(特别是性犯罪)的“不洁的本质”。“不法”(ἀνοµίᾳ)一词曾出现在4:7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Μακάριοι ὧν ἀφέθησαν αἱ ἀνοµίαι καὶ ὧν ἐπεκαλύφθησαν αἱ ἁµαρτίαι:),指违背神律法的行为。和“不洁”一样,“不法”也带有定冠词(τῇ ),表明这里的“不法”是指一切过犯之“不法的本质”。“以至于不法”(εἰς τὴν ἀνοµίαν),意思是,既然他们“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不洁不法”就是他们的“主人”,他们就必须顺服“主人”的意图,过一个与神为敌的生活,活出其主人“不法的”本质和样式。
“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 οὕτως νῦν παραστήσατε τὰ µέλη ὑµῶν δοῦλα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前面的“献给”用不定过去式陈述语气,客观地描述了一种被罪奴役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献给”(παραστήσατε)则是用不定过去式命令语气,表达一种必须结束那种“不法的”生活状态,而进入一种圣洁的生活状态的要求(另参13节注释)。
“以至于成圣”(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遵行神的命令(即“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就必然导致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它的特征就是圣洁。Cranfield认为“成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氏着卷上461页)。实际上“过程”与“状态”并非对立;毋宁说它们是成圣的一体两面。我们进入成圣的过程,也就处于成圣的状态中;而我们也是在成圣的过程中,使这种状态臻于完美。
【第20节】因为你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ὅτε γὰρ δοῦλοι ἦτε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ἐλεύθεροι ἦ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本节直译:因为当你们过去(一直)是罪之奴仆的时候,对义而言你们是自由的。
这节经文开头的“因为”(γὰρ),可能有双重的功用,既是对19节下半部分的进一步解释,又要引出20-23节关于两类“奴仆”和两种“结局”的讨论。“你们作罪之奴仆”(δοῦλοι ἦτε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和17节“你们作罪的奴仆”(ἦτε δοῦλοι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虽词序略有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作”原文为“是”(ἦτε);“是”可能是更好的翻译,因为人从一开始就“是”罪的奴仆(参17节注释)。“你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ὅτε γὰρ δοῦλοι ἦτε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ἐλεύθεροι ἦ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只要你们一直是罪的奴仆,你们就绝不可能是“义的奴仆”;既然你们不是“义的奴仆”,当然就不在他的管束之下—“对义而言,你们是自由的”(ἐλεύθεροι ἦτε)。
在“罪”奴役之下的人竟然是“自由”的—这样辛辣的笔调实在使人心灵感到震撼!“不被……约束”原文即“自由”(ἐλεύθεροι,形容词ἐλεύθερος的主格阳性复数形式)。圣经一贯的教导是,神是自由的源头,“神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8:36);“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拉太书5:1)。只有“作义的奴仆”才拥有生命的自由。离开“义所约束”的自由是假自由。
这节经文涉及到自由的定义。不被义约束,就必被罪捆绑;“作罪之奴仆”就是“不自由”;脱离了“义的约束”就是不自由。
七、两种结局:死与永生(21-23)
【第21节】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甚么果子呢?  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τίνα    οὖν   καρπὸν εἴχετε τότε;  ἐφ’ οἷς νῦν 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 τὸ γὰρ τέλος ἐκείνων θάνατος.)。
本节经文的解释,取决于原文中那个问号(;)的位置。问号放在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后面的,被称为长问句(τίνα οὖν καρπὸν εἴχετε τότε ἐφ’ οἷς νῦν 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问号在τότε后面的,称为短问句(τίνα οὖν καρπὸν εἴχετε τότε;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考冯荫坤卷二310-315页;Cranfield卷上462-463页。
根据长问句,本节经文可译作:“所以在现今你们看为可耻的那些事情上,在当时你们有什么果子呢?因为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
根据短问句,则可译作:“所以你们在当时有什么果子呢?(不过就是)你们现今看为可耻的那些事情—因为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
我们这里采用The Greek New Testament(第四修订版)的短问句。本节开头的“所以”(οὖν),表明这一节(以及21-23节)和19节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因为你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不被义所约束,你们是“自由”的。但你们想一想看,你们当日的罪奴生活结出了什么果子呢?这些果子,不过就是现今你们看为可耻的那些事情。你们之所以觉得可耻,是因为那些事情的结局就是死啊!
如果按原文将这节经文分为三个部分,那么第一部分τίνα οὖν καρπὸν εἴχετε τότε(所以你们在当时有什么果子呢?),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ἐφ’ οἷς νῦν 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你们现今看为可耻的那些事情),是对所提问题的答案;第三部分γὰρ τέλος ἐκείνων θάνατος(因为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是解释他们感到羞耻的原因(参Cranfield,卷上,463页)。
当罗马人(我们也是一样)还是罪的奴仆时,保罗在1:21-31所描写的内容,正是他们罪恶生活的  “果子”。那时他们虽然如此行,也不以为耻。甚至他们明明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1:32)。但现今他们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义的奴仆,就开始以那些事为羞耻了。这种羞耻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而是因为这些可耻之事的结局乃是死,是终极的死亡。Cranfield就此评论道:“提到他们觉得羞耻,绝非多此一举,因为对自己过去的恶行觉得羞耻,乃是成圣过程中一个极为要紧的因素,正如加尔文注释本节时所说的:惟有学会真心觉得问心有愧,自惭形秽,而心神不宁的人,才是真正浸润于基督教哲学原则的人。”(《罗马书注释》卷上,463页)
【第22节】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  (νυνὶ δέ 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δουλωθέντες δὲ τῷ θεῷ, ἔχετε τὸν καρπὸν ὑµῶν 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 τὸ δὲ τέλο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
“但现今”(νυνὶ δέ),在时间上,有较强烈的与过去所发生之事件进行对比的意味,如3:21的“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Νυνὶ δὲ χωρὶς νόµου δικαιοσύνη θεοῦ πεφανέρωται)”。有解经家(如Cranfield)主张在νυνὶ δέ之后加一个逗号,好使“但现今”和主句“就有成圣的果子”在(句法结构的)意义上连起来。实际上,由两个并列的分词短语所组成的状语从句(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δουλωθέντες δὲ τῷ θεῷ—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也是“但现今”修饰的内容。所以,应该把“但现今”看作是修饰整节经文的“但现今”,因为22节整节经文的意义和21节的“当日”所有的状况,是一种天壤之别的鲜明对比。
“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δουλωθέντες δὲ τῷ θεῷ),由两个并列的分词短语所组成的状语从句,重述了18节(“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δὲ ἀπὸ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ἐδουλώθη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的思想。但最明显的不同是,18节是“作了义的奴仆”,而本节是“作了神的奴仆”。在此之前,在描写 “主人奴仆”的关系时,一直用拟人化的手法(如16节的“顺命”,18节的“义”,20节的“罪”都被人格化为“奴仆”的“主人”),但此处保罗则直截了当地说“作了神的奴仆”。保罗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奴仆)”(δοῦλος Χριστοῦ Ἰησοῦ),在提多书1:1又称自己是 “神的仆人(奴仆)”(δοῦλος θεοῦ))。这里面有一个从关系(义的奴仆)、性情(顺命的奴仆)到生命形态(神的奴仆)的发展过程。
“就有了成圣的果子”(ἔχετε τὸν καρπὸν ὑµῶν 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直译作:“就有了你们的果子,以至于成圣。”“有”(ἔχετε,动词ἔχω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持续地拥有。当我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果子”,就是那些今天看为可耻的事情。当我们今天成为“神的奴仆”的时候,我们就会以敬畏与顺从的心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以弗所书5:1),我们就不会“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因为我们“学了基督”,“脱去”了旧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参弗4:17-24)。总之,我们现今所持续拥有的“果子”,是因信称义之后而有的义行,即神在基督里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善”(参弗2:10)。“以至于成圣”(εἰς ἁγιασµόν):我们持续地“有果子”,就带来成圣的落实,表明了我们进入成圣过程的真实性,也表明我们圣洁生活的真实性。
“那结局就是永生”(τὸ δὲ τέλο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21节说到“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τὸ γὰρ τέλος ἐκείνων θάνατος),此处与之对应,说到“那结局就是永生”。这句话放在整节经文中,意思就是,我们成为神的奴仆,一方面有了果子以至于成圣,一方面也有了“那结局”(τὸ δὲ τέλος),就是“永生”(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
这节经文是对自由定义的完美表达﹕“从罪里得了释放”,“作神的奴仆”;“有果子”以至于成圣,有“结局就是永生”。自由的终极指向就是永生。
【第23节】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τὰ γὰρ ὀψώνια τῆς ἁµαρτίας θάνατος, τὸ δὲ χάρισµα τοῦ θεοῦ ζωὴ αἰώνιος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τῷ κυρίῳ ἡµῶν.)
往远处说,23节是对5:12-21的巨大对比(一个连于天上地下,贯穿人类历史,在罪与恩典、死亡与生命之间进行的宇宙性对比)的回应;往近处说,是为第6章作了一个总结(当然更包括对21-22节之真理的确认)。
在这一节中,保罗再一次使用拟人化手法。  “罪”在这里仍然被当作罪奴的“主人”,罪奴们在他的辖制下替他做工(最典型的“工作”被保罗列在1:24-30的那个罪恶清单里),他就付给他们 “工价”,这工价就是 “死”(即和“永生”相对的“永死”)。“工价”(ὀψώνια)原指当兵所得的报酬  (如林前9:7“有谁当兵,自备粮饷”的 “粮饷”),也指做工所得的“工价”(如林后11:8“我亏负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工价来给你们效力”中的 “工价”)。总之,“工价”是做工之人当得的分。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给 “罪” 这个主人做工,得到的 “工价” 却是“死”。这“工价”不一定是人愿意拿的,但又是不得不拿的。
"惟有神的恩赐"(τὸ δὲ χάρισµα τοῦ θεοῦ):和“工价”相对,神的“恩赐”是神给罪人的白白赏赐。这个“恩赐”就是“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里的永生”(ζωὴ αἰώνιος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τῷ κυρίῳ ἡµῶν)。“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限定了神赐下永生,以及我们得永生的范围。在基督之外,神不能赐下永生,我们也得不着永生。因信进入基督救恩的人,就得享“永生”。因为主耶稣“因着神的恩”,站在罪人的地位上,在十字架上“为人人尝了死味”(来2:9);而且“他死是向罪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这是我们的永生的保证。
参考书目
1.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五,詹正义编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90.
2.  C. E. B. Cranfield,《罗马书注释》(上),潘秋松译,华神出版社,2006.  
3.  冯荫坤《罗马书注释》卷四,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4.  BDAG,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Thir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5.  B-D-F,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6.  J. H. Thayer,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

李信源 来自中国大陆,从事神学研究。
                                                                                                                                             摘自:生命季刊 www.smyxy.or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  关于我们  |  奉献捐赠  |  社区资讯  |  社区影音  |  联系我们  |

欧洲基督徒社区网站——一独立于任何宗教团体。本站的宗旨是向全球各种文化、信仰背景人士提供一个了解基督教的平台,


同时希望通过介绍耶稣关于爱人如已、彼此饶恕、服务他人等教导为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我的微博|Archiver|手机版|

欧洲基督徒社区版权所有 欧洲基督徒社区 © 2010-2014 欧洲基督徒社区

返回顶部